“這是寄給工會的信件,你接收一下?!?/span>
“現(xiàn)在用這種老式信封的很少了,是誰寄的啊?”
4月的一天清晨,一封信件引起了二院23所南湖公司工作人員的注意。隨著信箋被打開,一篇稱呼對象為“勇士”的感謝信躍然紙上,見義勇為事跡見諸于文中,而落款日期是2月8日……
2月傍晚的一天,太岳路社區(qū)荷村靜謐而祥和,“咣咣咣!咣咣咣!”一陣急促的敲窗聲將正在家中洗衣的張福珍老人嚇了一跳,窗外隨之傳來焦急的聲音:“張嬢嬢,你屋里冒好大的煙,你趕快出來。”
老人急忙走到門口時,正好碰見敲窗喊話的人——南湖公司裝焊車間鉗工組職工劉繼軍。他拉住眼前慌張的七旬獨居老人,一面上下查看她有沒有受傷,一面安慰道:“嬢嬢,你別急,你趕快報火警,我先進去看看。”
原來,這天下班的劉繼軍路過一戶人家,看見窗戶在冒煙,定睛觀察,發(fā)現(xiàn)是著火了,立刻聯(lián)系屋主,這就有了上面的對話。
進屋后,劉繼軍徑直往里走,打開不斷從門下滲煙的臥室。即便有所準備,撲面而來的濃煙還是讓他被嗆得咳嗽不止。看到廚房緊鄰臥室,又想到這座房子旁就是社區(qū)天然氣管道,他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。
來不及多想,他沖進臥室,盡管滿屋煙霧迷得眼睛難以睜開,但結合現(xiàn)場情況和老人的儲物習慣,劉繼軍推斷火源藏于床榻下。他嘗試著將床板揭開一點觀察火勢,火焰像是掙開束縛一般,裹挾著濃煙瘋狂往外涌。劉繼軍趕緊摁下床板,數(shù)十年鉗工生涯練就的尖銳眼力,讓他瞬間看清床下有一個盆狀物。“應該是火盆未完全澆滅”,他心中得出了明確判定。好在床板能暫時壓制火勢范圍,他趕緊從衛(wèi)生間接水滅火。
經過一番努力,火勢仍不見小,劉繼軍決定找援助。這時,屋子周圍已經聚集了一些附近居民,大部分都是老人小孩,劉繼軍喊道:“滅火器!有沒有滅火器?”
一位鄰居走了過來,“這里,這里有!”
劉繼軍大步上前接過來,再次準備沖進屋內與“火魔”展開搏斗。突然有人喊道:“里面地上都是水,小心有電。”他聞言心中一怔,避開水漬繼續(xù)前進。
此刻過火面積已經覆蓋了半個屋子,離其他易燃物近在咫尺。劉繼軍想著“得趕緊,火情等不得。”終于,火勢得到了控制。但他不敢大意,繼續(xù)接水鞏固戰(zhàn)斗成果。從緊張中安下心來的張福珍老人也前來幫忙。
救火過程持續(xù)了二十多分鐘,劉繼軍滿頭大汗,衣服上到處是被火燎過的痕跡,渾身上下撲滿了煙塵。收拾殘跡時,他叮囑老人:“在屋里用火太危險了,以后可千萬不要這樣了!”
張福珍老人拉住劉繼軍的手激動地道謝:“要不是你,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!”居民們也連聲贊嘆:“真是好樣的!”
事后,劉繼軍沒有對身邊任何人提及這件事,直至將近兩個月后,這封來自張福珍老人的感謝信才讓大家得以知曉他的故事。因公司廠區(qū)搬遷,老人家不知道新址,寄出多封信件均被退回,幾經波折,這份誠摯敬意終于傳遞到公司。
在請劉師傅回憶當天的驚險經歷時,他說:“從沒遇到過這種事,都五十多歲了還像小年輕一樣熱血上頭了一回,不過每個有條件和能力的人在那種情況下,都會義無反顧的。”
?。ㄎ?劉旭東)